上海疫情下的大学封校生活:错过春季,走出宿舍已是夏季
海报新闻记者 庄滨滨 上海报道
一场疫情,让上海74万高校大学生被封在校园,春季就在风险控制日常悄然而去。
上课改为线上,求职改为线上,不少大学生正历程着求学生涯中历时最长的校内封闭时光。尽管未能好好享受春光,但这类年轻的学子们拒绝“躺平”,努力用忙碌和积极向上的姿态对抗着疫情带来的不确定。
有的人走出校园时,已然是夏季,更多人仍封在校内,迎接他们的,除去渐渐复苏的城市,还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对于将来不确定的焦虑。
以下是两个在沪高校学生的自述:
拒绝“躺平” 用忙碌且向上的姿态对抗疫情
复旦大学 陈旭
3月13日起,学校进入了准封闭状况,这在我求学日常是首次历程的。
起初,大家大部分时间都要待在宿舍。吃饭的时间,会通过两条绳子围成的通道去饭店打饭,然后带回宿舍吃,不可以堂食。后来,防疫形势渐渐严峻,大家就进入了不出门状况,每天三餐都由志愿者带到楼下,每一个宿舍派出一名代表下去拿饭。
这段时间,所有些课程都通过网课形式进行,看上去轻松,却对大家的专注度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需要。起初我的效率非常低,学习成效也不如平常,好在经过了准时自我调整,我的学习状况渐渐回到正轨。
说不焦虑是不可能的,主要有两方面吧。一是每天看着新闻里的新增数字,隔着窗户看着空荡荡的校园与街道,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,特别怕自己被感染。即便去上卫生间,都要带好口罩,回到宿舍前用酒精把全身都消毒一遍,并且着重喷一下鞋底,这类都是心中紧张情绪的外在表现;二是焦虑学业,虽然网课并不会耽误课时,但与老师的交流从面对面成为屏对屏还是有非常大不同的,我有好几篇论文本来想着去办公室与老师请教,现在只能通过电话方法进行。
幸运的是,大家的宿舍区一直非常安全,没发现阳性病例,但大伙依旧都很小心。虽然封在宿舍,但我和室友们都选择了拒绝“躺平”,一方面按时上课,认真写作业,不落下学业;其次大家还借助课余时间在宿舍里一块健身,还有些同学练起了书法,有些报名成了志愿者……总之,大家在用忙碌且向上的姿态共克时艰。
大家抗原与核酸的安排分为了多个阶段,起初是天天一次抗原,隔几天做一次核酸;目前变为了天天一次抗原与核酸,抗原呈阴性才可下楼做核酸。有条不紊的正常的状态测试,也让大家心中的安全感平添了不少。
目前,阳光一天比一天刺眼,新闻上的新增数字也逐日递减,大家都有一种看到希望的愉悦感,放假在即,也有同学在筹备离开上海回到家乡。这个春季,注定在大家将来非常长的时间里,都会成为一段难忘的时光。好在,大家都扛过来了。
毕业典礼“泡汤” 错过春光出宿舍已是夏季
同济大学 刘若飞
我所在的校区4月9日开始封校。其实,从4月1日起,大家就被需要不可以出宿舍,就餐也由学校员工配送到宿舍。
当听到封校的消息时,大伙感觉疫情应该非常快能控制住。没想到,风险控制一直在持续,大家的学习也转为线上。对于大家这种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,封校带来的非常大不便是一些学习书本没办法收到,需要依靠电子资料,而一些理工科专业同学,则由于缺少实验耗材,没办法正常拓展实验。
封校期间,大伙风险控制在宿舍,相处还是非常融洽的,偶尔焦虑,但学习之余和舍友们一块娱乐娱乐,也就过来了。另外老师也会不按期和同学们通过视频会议相互慰籍。
饮食方面,学校安排比较到位,不过,像咖啡、水果等物资则比较紧缺。
这段时间,也会传来校内同学感染的消息,大伙多多少少会紧张,但对于学校的防疫手段还是比较有信心,也会愈加注意防护。
临近毕业,大伙更多的精力放在找工作方面。今年,就业形势严峻,学校层面也在尽力帮助大伙解决就业问题,大伙都通过各种渠道探寻工作。我现在签约了一家在沪的央企单位。
这次风险控制不只让大家错过了大好春光,原计划的毕业旅游、毕业典礼也“泡汤”了。暑假返乡,我走出学校宿舍的时候,已经是夏季了。现在,我已经结束集中隔离,筹备在家待一段时间,然后回上海,开始新的生活旅途。